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手游排行 手游排行

头为元神之府,脑为精明之府_头为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

tamoadmin 2024-08-07 人已围观

简介1.奇恒之腑的脑2.百会穴的功效。3.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: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头为精明之府,日梳五百把病除。脚底为第二心脏,常搓涌泉益健康。日咽唾液三百口,保你活到九十九。日撮谷道一百遍,治病疗疾又延年。朝暮叩齿三百多,七老八十牙不落。随手揉腹一百遍,通和气血裨神元。人之肾气通于耳,扯拉搓揉健身体。消疲健美伸懒腰,血运畅通最为高。安心静坐延年寿,调身调息加调神。奇恒之腑的脑人体中四海出自黄帝内

1.奇恒之腑的脑

2.百会穴的功效。

3.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: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

头为元神之府,脑为精明之府_头为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

头为精明之府,日梳五百把病除。

脚底为第二心脏,常搓涌泉益健康。

日咽唾液三百口,保你活到九十九。

日撮谷道一百遍,治病疗疾又延年。

朝暮叩齿三百多,七老八十牙不落。

随手揉腹一百遍,通和气血裨神元。

人之肾气通于耳,扯拉搓揉健身体。

消疲健美伸懒腰,血运畅通最为高。

安心静坐延年寿,调身调息加调神。

奇恒之腑的脑

人体中四海出自黄帝内经。

四海是指髓海、血海、气海、水谷之海,它强调了水谷、气、血、脑髓在人体的重要作用,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精神、气血的化生和汇聚之处。十二经脉通于四海,由四海起总领的作用。四海之间又相互配合,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,其上部为气海,主一身之气;下部为血海,主一身之血;血气之精华上聚于髓海,是为“精明之府”和“元神之府”。?

脑为髓海,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,视听嗅言、肢体运用等皆归于脑的生理功能,即头脑是精神的最高主宰,是神气的本源。与头脑直接相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,再扩大为手足三阳,阳气即以髓海为依归。髓海失调,就会产生有余和不足,而出现相应疾病。?

膻中为气海,膻中指胸中而言,位近心肺,属于上焦,为宗气所聚之处。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,贯心脉而行气血。心肺二脏正常功能的发挥与宗气的盛衰有关。

胃为水谷之海,指胃主受纳、腐熟水谷,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,是营卫、气血的本源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,故又称胃为“五脏六腑之海”,为足阳明经所属。水谷之海有余,则腹满;水谷之海不足,则饥不受谷食”。

百会穴的功效。

脑居颅内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中的诸髓者,皆属于脑,《灵枢·海论》中的脑为髓之海,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,而且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。脑的功能,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所说,头者,精明之府。清代的王清任的《医林改错》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,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,把忆、视、听、嗅、言等感官功能都归于脑。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,认为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,同时,把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做了联系。 1.主宰生命活动:“脑为元神之府”(《本草纲目》),是生命的枢机,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元气、元精、元神,称之为“先天之元”。狭义之神,又有元神、识神和欲神之分。元神来自先天,称先天之神,“先天神,元神也”(《武术汇宗》),“元神,乃本来灵神,非思虑之神”(《寿世传真》):人在出生之前,形体毕具,形具而神生。人始生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。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,即为元神。元神藏于脑中,为生命的主宰。“元神,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”(《乐育堂语录》)。元神存则有生命,元神败则人即死。得神则生,失神则死。因为脑为元神之府,元神为生命的枢机,故“脑不可伤,若针刺时,刺头,中脑户,人脑立死”(《素问·刺禁论》),“针人脑则真气泄,故立死”(《类经·针刺类

2.主精神意识:人的精神活动,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,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。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,是“任物”的结果。中医学一方面强调“所以任物者谓之心”(《灵枢·本神》),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;另一方面也认识到“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”(《医林改错》)。“脑为元神府,精髓之海,实记忆所凭也”(《类证治裁·卷之三》),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,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,属识神范畴。识神,又称思虑之神,是后天之神:故曰:“脑中为元神,心中为识神。元神者,藏于脑,无思无虑,自然虚灵也。识神者,发于心,有思有虑,灵而不虚也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·人身神明诠》),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,也是一种精神活动,与人的情感、情绪、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。属欲神 。

总之,脑具有精神、意识、思维功能,为精神、意识、思维活动的枢纽,“为一身之宗,百神之会”(《修真十书》)。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,则精神饱满,意识清楚,思维灵敏,记忆力强,语言清晰,情志正常。否则,便出现神明功能异

3.主感觉运动: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,皆位于头面,与脑相通。人的视、听、言、动等,皆与脑有密切关系。“五官居于身上,为知觉之具,耳目口鼻聚于首,最显最高,便于接物。耳目口鼻之所导人,最近于脑,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,而寄之,而存之也”(《医学原始》)。“两耳通脑,所听之声归脑;两目系如线长于脑,所见之物归脑;鼻通于脑,所闻香臭归于脑;小儿周岁脑渐生,舌能言一二字”(《医

脑为元神之府,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,为周身连接之要领,而令之运动。脑统领肢体,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。“脑散动觉之气,厥用在筋,第脑距身远,不及引筋以达四肢,复得颈节膂髓,连脑为一,因遍及焉”(《内镜》)。脑髓充盈,身体轻劲有力。否则,胫酸乏其功能失常,不论虚实,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,视物不明,嗅觉不灵,感觉异常,运动

总之,脑实则神全。“脑者人身之大主,又曰元神之府”,“脑气筋人五官脏腑,以司视听言动”,“人身能知觉运动,及能记忆古今,应对万物者,无非脑之权也”(《医易一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,认为心是君主之官,五脏六腑之大主,神明之所出,精神之所舍,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,称之曰“心藏神”。但是又把神分为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五种不同的表现,分别归属于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肾五脏,所谓“五神脏”。神虽分属于五脏,但与心、肝、肾的关系更为密切,尤以肾为最。因为心主神志,虽然五脏皆藏神,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。肝主疏泄,又主谋虑,调节精神情志:肾藏精,精生髓,髓聚于脑,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。肾精充盈,髓海得养,脑的发育健全,则精力充沛,耳聪目明,思维敏捷,动作灵巧。若肾精亏少,髓海失养,脑髓不足,可见头晕、健忘、耳鸣。甚则记忆减退、思维迟钝等症。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,五脏功能旺盛,精髓充盈,清阳升发,窍系通畅,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。心脑相通:“心脑息息相通,其神明自湛然长醒”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,痫痉癫狂门》)。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,血肉之心即心脏。“神明之心……主宰万事万物,虚灵不昧”(《医学入门·脏腑》),实质为脑。心主神明,脑为元神之腑;心主血,上供于脑,血足则脑髓充盈:故心与脑相通。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,或心脑同治。脑肺相系:肺主一身之气,朝百脉,助心行血。肺之功能正常,则气充血足,髓海有余,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。所以,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。脑脾相关: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主升清。脾胃健旺,熏蒸腐熟五谷,化源充足,五脏安和,·九窍通利,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。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,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。所以,从脾胃人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。李东垣倡“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”,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。肝脑相维: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又主藏血,气机调畅,气血和调,则脑清神聪。若疏泄失常,或情志失调,或清窍闭塞,或血溢于脑,即“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”;若肝失藏血,脑失所主,或神物为两,或变生他疾。脑肾相济:脑为髓海,精生髓,肾藏精,“在下为肾,在上为脑,虚则皆虚”(《医碥·卷四》),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,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。“脑为髓海……髓本精生,下通督脉,命火温养,则髓益之”,“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,皆上行至脑,以为生化之源”(《医述》引《医参》)。所以,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

总之,脏象学说认为,五脏是一系统整体,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,但以心为主导:脑虽为元神之府,但脑隶属于五脏,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。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,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: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,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,而与其他四脏无关。对于脑的病变,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,而与其他四脏无关

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: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

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:  安神定志:治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证。现代常与风池、内关、神门、三阴交等穴相伍,治疗神经衰弱、心律失常等疾病。

升阳举陷:治脱肛、泄泻等证。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;与气海、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;与脾俞、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;与印堂、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。

通督定痫:治癫狂、痫症。现代多与大椎、人中、神庭、神门等穴相伍,治疗精神分裂症、癫痫等。现代研究  针刺百会透曲鬓、前神聪、悬厘等穴,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,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。刺激百会、前顶、四神聪等穴,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。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,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,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。 穴性初探  古人云:“用药如用兵”,只有“知彼知己”,方能“百战不殆”。同样作为针灸临床大夫,在明确诊断达到“知彼”的基础上,只有对腧穴的特性了解清楚,并且熟练运用补泻手法,达到“知己”,方能左右逢源,得心应手。

笔者在学习和临床之余,对百会穴运用较多,对其穴性略有体会,娩不揣冒昧,写出以作引玉之砖。

百会穴的穴性,笔者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:可升、可降、可静、可动。

1.可升

即对于因气机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疾患,选用百会穴具有升阳、益气、举陷的作用。

百会又名三阳五会(《针灸甲乙经》),《会元针灸学》载:“百会者,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,故名百会。”其属督脉经腧穴,督脉为“阳脉之海”,该穴位于头部,头为诸阳之会,本穴处于人之头顶,在人的最高处,又是手、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,故而针刺用补法时,本穴具有良好的升阳举陷、益气固脱的作用。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日:“百会,治小儿脱肛久不差……”临床中因为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肛、胃下垂、肾下垂、子宫下垂、眩晕、头痛等证,常常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,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。例如: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,可以选用百会、长强、大肠俞、脾俞、气海,均用补法;配合足三里、中脘、建里、气海,对于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较好的疗效。

2.可降

即对于因气机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导致的临床疾患,选用百会穴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。百会又名巅上(《针灸聚英》)、五会。《灵枢·经脉》云:“肝足厥阴之脉……上出额,与督脉会于巅。”故而“五会”为手足三阳、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。肝为刚脏,其气易逆易亢,人体的火热之邪或者阴寒之气多易顺肝经上逆入脑,直犯巅顶,从而出现眩晕、恶心、巅顶头痛、中风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状,此时取穴百会并且用泻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、镇肝熄风的功效。《玉龙歌》云:“中风不语最难医,发际顶门穴要知,更向百会明补泻,即使苏醒免灾危。”所以临床中对于因肝阳上亢、肝火上炎、肝风内动或者厥阴寒气上逆所致的眩晕、恶心、巅顶头痛、中风、昏迷等症,常选用百会穴用泻法,配合其他穴位来进行治疗。例如:配合太冲、头维、太阳、风池治疗肝阳头痛;配合谷、太冲、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、神智昏迷抽搐等。

3.可动

即对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“静”、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患,选用百会穴具有使“静者可动”之功效。

百会又名天满(《针灸资生经》)。天,天部;满,充盛也。天满意指穴内精气为充盛之状。由于本穴位于脑部巅顶处,内应于脑。脑为“髓海”,又为“元神之府”,主持着人体日常的各种活动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,所以对于临床中由于元神不足,髓海的异常所导致的疾患如:癫证、尸厥、嗜睡、健忘、中风脱证、半身不遂、休克、头部空痛绵绵不休、耳聋、小儿脑瘫、大脑发育不全、五迟、五软等,可以选用百会穴,或针或灸,配以其它腧穴,常可获得较好疗效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囟门未闭的小儿应该禁针。再如,对于中风脱证,可以选用百会、关元、气海,用艾炷隔姜灸;对于年高体衰,或者体质虚弱所致的健忘证,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,配合四神聪、绝骨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,配合心理疏导,也有较好的疗效。

4.可静

即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“动”、亢进为主的病变,选用百会穴具有使“动者可静”之功效。根据阴阳理论,人体是由阴阳二气组成。阳主动,阴主静;阳主升,阴主降。阴阳二气的不断升降协调转化,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。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,又为手足三阳经与“阳脉之海”———督脉的交会之处,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。根据“重阴必阳、重阳必阴”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,百会穴当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、熄风定惊的功效。临床中对于因为阳气过于亢盛所导致的疾患,例如:狂证、失眠、惊悸、脏躁、急惊风、破伤风、角弓反张、心烦、耳鸣等病证,可以选用百会穴用泻法,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。例如:对于失眠,可以选用百会配以神门、内关、三阴交、申脉、照海;临床观察发现,单用百会穴,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,有良好的镇静安神、催眠的功效;脏躁可以选用百会配合四神聪、太溪、照海、太冲、风池;角弓反张可以选用百会配和太冲、合谷、十宣等。

百会穴属于临床中的常用穴,应用范围极广,笔者在此仅根据一己之见,难免挂一漏万,不周之处,还请同道不吝赐教。

奇恒之府是指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。因其形态上多中空类腑,功能上多“贮藏精气”似脏,既有别于腑,又不完全同于脏,故名之曰“奇恒之府”。正如《素问。五脏别论》所说:“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气之所生也,皆藏于阴而象于地,故藏而不泻,名曰奇恒之府。”奇恒之府中除胆属于六腑、与肝相关外,余者与五脏、六腑皆无表里配合,此即奇恒之府有别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点。

 奇恒之府皆有贮藏精气的作用,其与人的精神活动、气血的产生与运行、水谷饮食的消化与吸收、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。其营养源于五脏精血,其功能的发挥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。现分述如下:

 1.脑。脑居颅内,由髓汇聚而成,其功能有二:①贮藏脑髓。髓为水谷精微化生,沿脊骨上行入脑,而成脑髓。如《灵枢。海论》所说:“脑为髓之海”,《素问。五脏生成》曰:“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”②主管精神活动。《素问。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;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。辛荑》中说:“脑为元神之府”;清代汪昂在《本草备要》中有“人之记性,皆在脑中”之说,并释曰:“今人每忆往事,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,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”;清代医家王清任在《医林改错》中亦云:“灵机记性在脑”。指出脑具有主司人的精神记忆,以及人的听觉、视觉、肢体运动等作用。故髓海充盈,则精神充沛,身轻有力,记忆力强;髓海不足,则精神萎顿,记忆力弱,运动失常。即如《灵枢。海论》所说:“髓海有余,则轻劲有力,自过其度;髓海不足,脑转耳鸣,则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安卧。”

 脑的生理、病理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。古代医家将脑的功能归属于五脏,如《灵枢。本藏》曰:“五脏者,所以藏血气魂魄者也。”《素问。宣明五气》说:“五脏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。”而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”(《素问。灵兰秘典论》)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也。”(《灵枢。邪客》)因此,中医学将神的功能归五脏分属,而由心主司。五脏精血充足,则脑得所养,功能正常;若五脏功能失常,则脑失所养,功能失常。在临床上,脑本身的病变,主要从心、肾两脏论治。由于肾主藏精,主骨生髓,上通于脑,故脑髓不足及其相关病变,如大脑发育迟缓,五软五迟,或久病房劳耗精而致精亏神呆(如小儿先天性脑发育不良,或老年性脑萎缩等),多属于肾精亏虚、髓海失养,以补肾填精之法治之,常获卓效。而由于外感六*、内伤七情等阻滞气机,导致脑髓功能失常,如见癫证、狂证,及失眠、健忘、记忆力减退等症,多属于心窍被蒙,或心神失常,当以清心泻,化痰开窍,或养心安神之法治之。

 2.骨与髓。骨即骨骼,具有贮藏骨髓、支撑形体、保护内脏作用。髓即精髓,包括骨髓、脊髓、脑髓,具有充养骨骼、营养脑窍作用。由于肾藏精,精生髓,髓充骨,因此骨骼的生长发育、骨质的强弱及精髓的盈衰,皆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。故《内经》有“肾主骨”(《素问。宣明五气》),“肾生骨髓”(《素问。阴阳应象大论》),“肾之合骨也”(《素问。五脏生成论》)等论述。由于“齿为骨之余”,因而牙齿的生长与病变,亦可以反映肾精的盛衰与病变。肾中精气充足,则骨髓生化有源,髓有所充,骨有所养,齿坚骨壮,生长发育正常。如清代医家黄元御在《四圣心源》中所言:“髓骨者,肾水之所生也,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。”若肾精亏虚,骨髓化源不足,骨失所养,则见小儿齿迟、囟迟,骨软无力,生长发育迟缓;成人或老人,则见腰酸无力,足痿不用,或齿松易脱,或骨脆易折。

 3.脉。脉指脉管,具有运行气血、壅遏营气的作用。《素问。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夫脉者,血之府也。”《灵枢。决气》云:“壅遏营气,令无所避,是谓脉。”对此张景岳注曰:“壅遏者,堤防之谓也,犹道路之有封疆,江河之有涯岸,俾营气无所回避,是谓之脉。然则脉者,非气非血,而所以通行气血者也。”若脉道不通,则血瘀不行;脉道破裂,则血溢脉外。

 脉的生理、病理主要与心脾两脏的功能关系密切。①心主血脉,“心藏血脉之气”(《素问。平人气象论》),“心者……其充在血脉”(《素问。六节藏象论》),“心主身之血脉”(《素问。痿论》)。心主血脉,血行脉中,心与脉相连,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血气运行的整体系统。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脉,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。”(《灵枢。邪气脏腑病形》)“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。”(《素问。五脏生成论》)故脉的生理病理与心密切相关,并可通过面色反映出来。心气充沛,则脉道通利,血运正常,面红润泽;若心气亏虚,或心气阻滞,则脉道瘀阻,血运失常,症见脉来涩滞、面色苍白或紫暗。②脾主统血,具有加强脉的壅遏之力,统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。《难经。四十二难》曰:“脾裹血,温五脏。”沈目南在《金匮要略注》中曰:“五脏六腑之血,全赖脾气统摄。”可见,脉管的壅遏营气、约束血行的作用,与脾的统摄密切相关。脾气健旺,统摄力强,则脉道壅遏力强,血行其道;若脾气亏虚,壅遏力弱,则血逸脉外,而见尿血、便血、皮下出血、月经量多、甚至崩漏等症。

 4.胆。胆位于右胁下,肝之短叶间,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。胆汁与饮食物的消化有关,故胆属于六腑之一:“胆者,中精之府”(《灵枢。本输》),胆汁是由“肝之余气”所化生,为“精汁”,“胆内盛精汁三合”(《难经》)。胆的功能有别于其他五腑,而类似五脏,“胆为中正之官,藏清净之液,故曰中精之府,盖以他腑所盛皆浊,而此独清也”(《类经。藏象类》),故将胆归于奇恒之府。因此在中医学中,胆是惟一的一个既属于六腑,又属于奇恒之府的脏器。在生理上,胆的贮藏胆汁的功能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;因此,胆的病理变化亦主要通过调节肝的疏泄功能进行治疗。